轉載: 氣貫長虹力拔山——八極拳力、氣、聲的探究


日本著名武術學者、武術家松田隆智先生經過考察與研究,在其專著《中國武術史略》中曾寫道:“八極拳的特徵是發勁剛猛。在中國衆多的武術拳種中,它的打擊威力可說是最大的。”這個結論是否準確,可以由時間和實踐繼續驗證。“八極拳的特徵是發勁剛猛”,這句話卻是慧眼獨具,一語破的。
八極拳動作爆烈,剛勁有力,氣勢雄渾,與打拳時的力、氣、聲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一、八極拳的力
八極拳的力主要有10種:
1.
頂力:肢體水平向前衝撞的勁力,體現出炮彈出膛般的力量,如“崩捶”。
2.
拽力:肢體水平向後頓拉的勁力,體現出泥坑倒車般的力量,如“牽羊”。
3.
坐力:肢體自上而下的發力,體現出石梁墜地般的力量,如“劈山掌”。  
4.
O:肢體自下而上的發力,體現出抛磚上房般的力量,如“沖天提”。
5.
挎力:由內往外橫向抛發、展放的勁力,體現出手甩飛盤般的力量,如“摔挎”。
6.
抱力:由外往內橫向攬扣合攏的勁力,體現出抱柱不放般的力量,如“圈抱掌”。
7.
彈力:一遇外力觸碰,肢體刹那發出的崩彈之力,體現出驚馬挨鞭般的力量,如“三單手”。
8.
纏力:肢體旋轉纏繞發出的粘連之力,體現出蟒蛇盤繞般的力量,如“大纏”。
9.
掙力:肢體的一側發出向前的力,另一側相應地發出向後的力,體現出開了拉弦般的力量,如“臥立炮”。
10.
滾力:肢體在橫向的滾動中兼有縱向的前沖之力,體現出鑽頭穿物般的力量,如“滾靠頂”。

武術界認爲,運用肢體某一部位發出的局部力量是“力”,而調動全身的力量從肢體的某一部分發出的整體力量才是“勁”。按此區分標準,筆者上面提出的10種力,指的都是“勁”。爲了遵循習慣說法和闡述方便,本文提到的“力”都是指“勁”,爲避免誤會,筆者特做此簡要說明。

從力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增大動能質量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擴大發力動作的肌肉範圍;2.提高拳腳運動的速度。《八極架論》中指出:“要六合發力,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根在足,發於腿,主于腰,達於臂出於手”。這段話是說八極拳發力不只是手臂運動,而是內外合一,上下協調,由腳到腿,由腿到腰,由腰到軀幹,由軀幹到手臂,全身各部分的有關肌肉都配合運動,産生有效質量,最後才由手上發出最大的整體衝力。這種發力動作,顯然是符合第一個條件的。八極拳名師丁玉林在《六大開練法》中說:“要大膽向前闖步,急進用突力,突進要跟上後足。前手擰勁突出,又要帶上胯步,後肘發力催前手”。著名八極拳師趙福江與高寶發,在合著的《論六大開及八達功法》中要求“技擊八疾:(1)神如箭馳;(2)意如電閃;(3)身如旋蛇;(4)手如法魔;(5)進如風鑽;(6)閃如火灼;(7)避實擊虛;(8)搶位攻中。縱橫往來似神龍隱現,令對方目不暇接、防不勝防”。這種從意念到動作的“闖”“突”“催”“馳”“閃”“進”“搶”,運動速度能不快嗎?由於八極拳手的訓練方法符合力學原理,如經過長期反復實踐,便有可能打出崩撼突擊的“炸”力,使人過目不忘。

二、八極拳的氣

八極拳的發力離不開特定的呼吸方法。歷代八極拳者對常人的自然呼吸和用力情況加以研究,進行去粗取精的提煉,形成規律性的主動呼吸,有意識地運用於拳法之中,提高了八極拳的擊打威力,同時又強化了自身的抗擊打能力。

八極拳要求“吐氣發力”。“吐氣”不同于普通的呼氣。人們自然呼氣時,主要依靠腹腔內臟器官向上擠壓,膈肌提升,同時配合吸氣肌的鬆弛。氣體不受阻礙,被動地排出體外,八極拳的“吐氣”則是“以意領氣”,腹部肌肉猛然由松到緊,肚子膨脹,“氣沈丹田”,向外鼓蕩,喉部聲門微啓,讓氣流在壓抑中噴出。這種呼氣可以“一氣呵成”;也可以短促有力,一放一停跳躍性地分次呼出,我們稱之爲“頓氣”;還可以在呼氣時適當地憋住,我們稱之爲“屏氣”。這種呼氣方法是在不同的動作與情勢下加以巧妙運用的,屬於主動性的呼氣,是“以氣促力”,可以使人體産生巨大的力量,例如八極拳中常出現的“臥立炮”、“撲面掌”等動作的使用就要求這種主動性的呼氣。

爲了更好地把氣與力結合起來,打出最佳效果,八極拳要求“沈氣于丹田而發於腰腹,生力於足跟而貫於四肢,放力于八方而達於極遠”。“氣沈丹田”可以使胸部寬舒,使腹部充實,使腰部松柔,利於穩定和發力。“頓氣”和“屏氣”使呼氣受到阻擋,肺部的氣體不能快速呼出,造成胸腔內壓增加,與胸部腹部肌肉的繃緊鼓脹相配合,爲五臟六腑各固其位,爲發力肌群快速運動提供了穩固的支撐體。發力的大肌肉群的起點大都在肩部和髖部。肩部肌肉的作用是協助完成上肢的屈伸動作;股部肌肉起於髖骨,作用是協助完成大小腿的屈伸和內外旋轉動作。發力肌在大強度的運動時,都必須有穩固的支撐體,八極拳的呼氣方法滿足了這方面的要求。力量産生於何處才能發揮至最大?常人打拳是靠胳膊發出的力量,身體的其他部分基本上不動,也沒有主動的呼吸配合,這種力量的強度不可能很大。訓練有素的八極拳手,由丹田發出渾元之力,好似猛烈的核爆炸,引起強大的裂變反應,“使意、氣、力四通八達體內,……每個部位的發力作用爲八方發力”,“全身各部之力已融爲一體”,“形活氣力貫,發力氣撼山”(引自趙福江、高寶發合著的《論六大開及八達功法》)。這種“丹田鼓蕩氣催力”的全部過程是:在意識的指揮下,深呼一口氣,全身各部分的相關肌肉協調一致地參加發力準備。攻擊指令在腦海中閃現,下肢即記得做碾步、闖步等步法,作用於地面,驟然産生強大的反作用力,啓動並加快身體運動的速度;腰胯做擰轉彈捉的加速動作,增加力量;上肢送肩旋臂,把全身的力量彙集於拳頭,在“吐氣”的瞬間崩撼發出,在意念上還要有透體穿牆般的感覺。這樣發力是“元氣化力”“氣力合一”,這種發力方法才能真正發揮出人體最大的潛能,打出充實飽滿的整勁,産生驚人的力量。“慢拉架子快打拳”是八極拳“爛熟於耳”的要訣,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它就是要求由靜到動的練拳節奏的形態。其實,這句要訣的深意含有八極拳的呼吸方法。“慢拉架子”時要吸氣飽滿,蓄力待發;“快打拳”時要“吐氣發力”,根據拳打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而適當“屏氣”或“頓氣”,打出“寸勁”或續力連擊。

八極拳的“吐氣發力”,不僅會使人體産生巨大的力量,而且能使身體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擊打能力。在意念的引導下,丹田氣發,通達表裏,胸部腹部肌肉收縮,其他部分肌肉協同,遍固內外,使全身成爲氣與力高度集中的一個整體,起到抵抗外力擊打、保護內臟與外體的良好作用。這就如同車輛的輪胎,沒有氣體存在於內,則寸步難移,如果充氣飽滿,則可載重運行。

三、八極拳的聲

八極拳氣力合一,迸發而出,伴隨“哼哈呵噫”的發音,聲助拳勢,給人以劈山開洞、驚雷震撼的感覺。這是八極拳講究行動氣口的結果。

在生物界,發力出聲可以說是野獸的本能反應之一。猛獸在捕食和廝鬥的時候,喉嚨中都會發出充滿殺機的吼聲,雙目怒睜,凶光前射,助其發力,威嚇對方。雖然人已經進化爲高等智慧動物,但潛在的獸性也並沒有完全根除,在生死攸關或搏力較技之際,也會不自覺地表現出異常的神色和聲音,激發出平時難以見到的超常力量。八極拳先輩深刻認識到這種發力出聲的重要作用,去粗取精,加以昇華,結合拳法,研究出本門拳種的發聲方法,形成八極拳“吐氣發力”“聲助拳勢”的獨特風格。

具有一定武術功底與武術知識的人都知道,培元固本乃氣力之源。“刻苦習練氣功養生術,使其內氣充盈,內力雄渾,方能促其功法八達,一經觸其部位、某點,即可氣促其力,功促其效”(引自趙福江、高寶發合著的《論六大開及八達功法》)。因此,八極拳要求門徒練站樁,如兩儀樁、十字樁、陰陽樁、乾坤樁等,目的是練氣養力。氣足力大,發聲自然通暢。當然,站樁還有穩固底盤等作用。八極拳要訣中說:“氣自丹田吐,力發須開聲,喉憋不爲妙,口鼻噴敵驚。”這是前輩們發聲的經驗之談。要訣中的前兩句不難理解,後兩句則要真正弄懂,否則會影響發力效果,甚至對心肺不利。“喉憋”是指吸氣後,咽部的聲門緊閉,胸部腹部的肌肉收縮,用力呼氣,可是肺部的氣體被封住又無法呼出。這是呼吸的一種特殊狀態。有人認爲這樣呼吸能夠幫助發力,可以引起肌肉緊張,增大力量。其實,這種看法具有片面性。前輩們憑實踐感覺到憋氣發力會“氣血上湧”“氣短力虛”,容易造成內傷。生理學靠科研證明,憋氣發力能使內壓升高,使心臟和大腦暫時缺血,使肺部迴圈不暢,容易造成頭暈耳鳴、心律紊亂等不適症,長期憋氣發力,會影響心肺健康。由此可見,“喉憋”確實是“不爲妙”,應該引起我們注意。憋氣固然不好,但發力時呼氣不講方法,會造成力量不易集中到某一點上,也會降低身體的抗擊打能力。這就是八極拳強調“要講究行動氣口”的原因。八極拳要求呼氣要“口鼻噴”,是說氣由喉頭處憋住,在拳腳攻擊目標的一刹那,由喉部深處猛然噴發出低沈有力的“哼哈呵噫”之音,隨著聲、力迸發,腹腔猛地向外膨脹,立刻又向內一松。這種“口鼻噴”的氣是由丹田發出的混元之氣,它分作兩股:向外出于喉頭,向內鼓於胸腹。這樣出拳吐氣發聲,頭頂項豎,發立目張,可以神聚覺警,可以增大勁力,可以暢流氣血,並且能使敵方聞聲膽怵、動作減速,使我乘隙而入,增加獲勝的機會。不同支流的八極拳對發聲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大喝一聲,有的要求口放鼻哼,還有的要求只吐氣不出聲。他們發聲的表面形式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吐氣發力”,都符合八極拳“講究行動氣口”的要求,都符合拳腳擊打(行動)與呼吸(氣口)節拍一致的要求,都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八極拳在演練與實戰中都講究“應意生力,以氣催力,發聲助力”,合理運用力、氣、聲,把人體的潛力發揮至最大,把驚人的力量很好地應用於攻守之中,確實體現出松田隆智先生說的“八極拳的特徵是發勁剛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mossky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