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格鬥八極拳風格理念闡釋以「天王托塔」運用為例


格鬥八極拳宗家師範   鄭朝烜  指導


格鬥八極拳弟子   歐吉書  撰寫


壹、           前言


自從格鬥八極出現於台灣武術界,就有不少人提出疑問。這些質疑正面負面都有,例如到底什麼是格鬥八極拳?為何要獨立於各八極拳門派之外?號稱〝格鬥〞很能打嗎?創始人鄭朝烜老師自稱〝宗家師範〞不但東洋味濃而且好像有些自大?關於這些疑問,身為格鬥八極拳的弟子,覺得有必要也有義務對這些疑問加以說明解釋,不要讓耳語揣測誤導了大眾。


 


貳、           風格闡釋


一、               為何命名「格鬥八極拳」?


鄭老師民國74年至79年間親自在文化大學教空手道,而文化空手道社自民國74年至民國94年長達20年時間皆秉持鄭老師的風格,在空手道比賽也有不錯的表現。現在鄭老師已將文化大學空手道教練職務交付王一郎、何聯穎兩位學生先後繼續經營,並勉勵社員勿侷限於空手道而滿足,要以開放心胸追求武藝的更高層次,將文化空手道社建立成沒有門派偏見並致力追求武術真實的武術淨土。鄭老師除回饋空手道界之外,仍繼續留心國術、鑽研國術,並且勤於收集資料、訪師尋友,企圖解開傳統武術的迷障。而今累積三十年的學拳經驗,與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鄭老師無私的試圖將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回饋國術界,並希望國術界能摒棄秘傳與門牆的觀念。因為鄭老師自己教學的內容非傳統舊式八極拳,而是出自其所累積實戰經驗加以詮釋的八極拳,之所以不命名為〝鄭氏八極拳〞乃是因為鄭老師認為此武學並非一人之私有,而是眾人之資產,所以將之命名為〝格鬥八極拳〞。


有人覺得命名為〝格鬥〞很刺耳,在網路上也有人提出:格鬥八極拳若要以格鬥為名就必須先去參加世界的格鬥擂臺賽,否則不配稱為格鬥。關於這個說法我曾以一個寓言作為回應:


有一個母親辛苦孕育一個小孩,等小孩出世之後母親希望她將來長得很美麗,所以幫小孩取了個名字叫做"美女"。但是,隔壁的阿婆聽到這件事卻說:「喂!你的小孩要叫做美女,她參加過選美嗎?得第幾名?要叫做美女,先去參加比賽再說!」


隔壁阿婆這樣說有道理嗎?其實格鬥八極拳以〝格鬥〞為名是希望以實戰格鬥為目標,是鄭老師對於其武學、門生的期望與未來發展方向,並不代表我們是最強的,國術界前輩衛笑堂大師也是將其武術以〝實用〞為名,稱為〝實用螳螂拳〞。日本出現空手道極真會自稱是「最強空手道」,那樣才是充滿挑釁的意味。事實上格鬥八極拳也不斷對將八極拳格鬥化做努力,我們所做的事情有:


1.出版八極拳專書


鄭老師所出版的書中對一些八極拳較少人提及運用的動作,提出許多實戰組手範例,給予八極拳學習者更多實戰概念,也給予八極拳更多的解釋空間。


2.發表八極拳武學專論


a.小纏絲手匯論:


分析八極拳所用的纏為何,更進一步以實例解說腕纏、肘肩纏、身纏、大纏、小纏、單纏、雙纏、毒蛇纏腕、袖吞金等之不同。


b.沈墜勁試析--以馬步為例:


以務實的實驗方式證明沈墜勁的威力,並藉以說明達成沈墜的要項為何,更兼論格鬥八極拳的馬步規格與其他們派的差異。


c.格鬥八極拳內勁試析:


闡述沈墜、十字、爆炸三種勁道的關係,並以各種圖像、拳照配以線條詮釋格鬥八極拳的內勁如何開展運行,清晰闡釋內勁,使內勁不再深晦不可理解。


d.格鬥八極拳「拔而擊之」風格闡述:


對於「拔而擊之」的概念如何運用於實戰對打,以圖文加以解析,建立格鬥八極拳的實戰風格。


3.交流溝通


鄭老師和逸文出版社劉康毅社長在2004年9月與11月間合辦舉辦了兩次「新書發表會」,在發表會中暢言武學理念與其著作的風格特色,並當場回應讀者的問題,用意在促進武術交流,摒除門派阻隔。


格鬥八極拳正式向外推展至今已近一年,鄭老師一直在盡其努力希望武術界能捐棄門派之見,開啟交流之風,並且朝向科學、理性的方向發展,貢獻一己之力。絕非以能打善打自矜自誇,藉以開啟事端牟取聲名利益,這是要在此特別說明的。


 


二、               為何自稱〝宗家師範〞?


其次,因為鄭老師所教授的武學不是所謂正統、秘傳、嫡系八極拳,而且有別於現在所流傳者,所以能不叫〝正統八極拳〞、〝秘傳八極拳〞、〝嫡傳八極拳〞。因為鄭老師所創之武學見解自成一家,所以自稱〝宗家〞。至於〝師範〞也是謙虛的稱謂,〝師範〞是指以教學為職業。因為沒教過你,所以不敢讓你稱做〝老師〞,沒將你列入門牆,讓你拜師叩首,也不敢自稱〝師父〞,更不能對你擺架子自稱〝掌門〞,所以謙稱〝師範〞。當然〝宗家師範〞這個稱謂日本味濃厚,但是卻頗能符合鄭老師的狀態,何況現在已是全球化且多元化的時代,名稱其實是枝微末節之事,習武者應豁達大肚又何必斤斤計較?


希望大家能體會現代武術家勇於提出自己見解的風範,與期望能灌溉武術這塊園地的苦心。〝格鬥八極拳〞的存在不是為了消除異說、正本清源、一統江湖、萬流歸宗,所以無意捲入紛擾之中,希望有志一同之武友能一齊努力能為往聖繼絕學,延續傳統武術命脈,重振傳統武術的昔日光輝。


 


三、               八極拳與空手道


鄭朝烜老師在高中時期便接觸八極拳,也曾到武壇及師大國術社向楊曉東先生學習拳法,與現在武壇葉啟立教練、許秋德教練約同一時期。因為鄭老師有鑑於國術教學在實戰對打上的不足,所以在考上時大學做了一個相當不一樣的選擇--參加文化空手道社。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此時兼學中外武術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在當時社會風氣仍相當封閉保守,捨棄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而改學東洋武術,實在是需要勇氣的。


鄭老師學習空手道半年後,才掛黃色帶就上場比賽,現在的空手道比賽要升上黑色帶才可以比賽,可是當時是沒有色帶上限制的。首場比賽抽籤選中的對手就是黑帶選手而且是前屆青年盃空手道社會男子乙組的冠軍翁先生,可是鄭老師在那場比賽只出三拳而對手僅出四拳,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就獲勝了,之後鄭老師參加的國內空手道比賽也鮮少有敗績。鄭老師當選國手參加國際比賽也經常名列前矛,現在國內空手道名人也是國際裁判六段高手的"嚴建國"先生與鄭老師為同一時期人物。據鄭老師說,他之所以能以相當資淺的空手道學齡在空手道比賽常勝,得力於兩個因素,其一是文化空手道社紮實的訓練,其二是將八極拳啟蒙老師楊明祐老師的八極拳剽悍風格融入於空手道的實戰中。雖然鄭老師走的路不是傳統國術的路子,去追尋名師繼承嫡系祕傳,而是以自身體驗去了解國術,縱然過程辛苦但收穫也是很豐碩的。


鄭老師曾學過空手道,有人以為格鬥八極拳是引空手道風格加入國術之中,其實只要瞭解空手道與八極拳風格的差異處,自然能理解其實不是如此的。空手道講求「突、刺、擋、踢」,是以〝拳打〞為主,其風格為〝鷲〞字訣。鷲鳥覓食時在空中盤旋,一見到水中獵物,直衝而下,快準迅捷,旋進旋出,毫不暫留。但是格鬥八極拳多有「頂、靠、摔、纏」,是以〝衝撞〞為主,其風格如虎、如熊,招招求近身纏鬥,決不放過。所以基本上空手道與格鬥八極拳在攻擊概念上有顯著的不同。而且即使鄭老師所學武術種類眾多,但是鄭老師注重回溯其武藝的真實風格,強調〝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所以其空手道與八極拳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鄭老師空手道的風格是「騰閃彈躍、疾脆迅捷,稍進即離,出手難測」,而八極拳的風格則是「猛打硬破,貼身纏摔,三盤絞扣,發勁渾厚」。鄭老師風格是否真的如此,空手道部分可以詢問北部的早期空手道選手求證,而八極拳部分鄭老師在2004年九月的小八極新書發表會中曾公開演示〝馬步衝捶〞,出拳猛烈渾厚驚動全場,當日有許多武友及武術前輩出席可以為證。


 


四、               小結


老子〝道德經〞雖僅有五千言,但是歷朝歷代註釋者以不同的思維觀點加以闡釋,所以道德經可以是宗教聖典、可以是文學巨著、哲學津梁、也可以是治世規準,因之演繹出來的著作多如河砂。但〝道德經〞不會因為不同觀點的闡述而減低其重要性,相反的,道德經因為不同時代的註譯闡釋,為其增添新意涵、新活力,所以能歷久彌新。以此相較於武術,套路可比喻為經典,武術傳習者只要認真體悟自然有心得,對傳統武術提出新見解是有助於武術的成長與進步的。但現今傳統武術界的氣氛仍以追求嫡傳、秘傳為主流,多致力於復古尋真,仍未朝創新務實之方向大步邁進。試想若〝道德經〞只尊一家之言,如何能傳佈天下,如何能豐富精彩而卓然於世。以此觀之,其實武術傳習者應該對武術套路多加演繹發揮,以創新作為復古的動力,藉此賦予傳統武術新生命與新希望。


格鬥八極拳是鄭朝烜老師以自己實務經驗闡釋的八極拳,不論拳路風格與對招式的解釋明顯與傳統八極拳不同,以下就「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對天王托塔式的說明來印證此點。


 


參、           各派「天王托塔」舉例


一、               長春系八極拳


1.霍慶雲


現今流傳的霍慶雲八極拳小架的拳照可謂現存最古的八極拳拳照,霍慶雲為霍殿閣宗師之繼子,霍氏八極拳霍殿閣宗師是開創長春系八極拳一脈之始祖,我們應當可以從霍慶雲拳照想見霍殿閣宗師的八極架勢。鄭老師將此套拳照收錄於其著作的附錄中,我想是為了請讀者比較古傳八極拳相與今日流傳之八極拳其間異同的意味。


小八極拳的天王托塔〞與霍慶雲八極小架的挖目掌〞為相對應招式。觀察圖一中霍慶雲的左、右手相對拉繃張,左手的手型底掌吐勁而且四指上指,右手四指扣而後拉,可推測是以右手下扒防禦來擊,順勢以左掌擊面,且隱含以指力抓臉挖目的暗手,所以單此一勢即表達了防禦與攻擊。圖二拳照應該是反面圖,可視為左手攻擊被架擋後,以左手扒捉對方之手,此時再瞬轉身體出右手底掌攻擊。觀察右手手型與角度,應是由下上穿攻擊面部;轉身併步有利於讓出中線改以側進攻擊。


 















圖一



圖二



 


2.譚吉堂


在譚吉堂的八極小架28式中的併步挫掌〞與〝天王托塔式〞相似。譚吉堂為八極拳代表人物周馨武與霍殿閣的弟子,與霍慶雲為同輩,所以譚吉堂的動作理應與霍慶雲極為相近。但兩人師出同門而同樣招式卻一名為〝挖目掌〞,另一名為〝併步挫掌〞。名為〝挖目掌〞應該是指此招含挖目取眼之意,而名為〝併步挫掌〞應該是指動作流程中要注意手要〝挫〞、腳要〝並〞。對照圖一與圖三,霍慶雲前手手腕微坐四指朝上,尚有未盡之勢隱含不發,譚吉堂前探之手五指分開且微扣,以爪攻擊抓扯的意圖比霍慶雲更明顯。〝挫〞是兩手前後猛力扯拉的意思,影片中譚吉堂下挫之力強猛,後手回拉直至腰側(圖四),與圖二霍慶雲之後手位置與相近。同時圖二中霍慶雲之轉身較完全,前手也較為彎曲;譚吉堂先生之結束動作前手打直,而且未完全轉側。由此推論,霍慶雲動作目的是為由腰部穿對方手臂之下曲線斜上取面,故手肘略彎;而譚吉堂的動作目的由腰是斜直上出取頭面,故手打直且上抬,這是因為出手的角度不同,而造成身體轉側程度不一。以實做而論,霍慶雲先生的出手的路徑比較不易被發覺也較為難防。霍慶雲拳照沒提到併步,但譚吉堂提到,作者推測併步作用應類似於形意拳的跟步,是為藉地發力之用,兩人都應該同樣以併步輔助出手,只是一個有提出另一則沒有提出而已。


 















圖三  併步挫掌一



圖四  併步挫掌二



 


3.小結


此招之手法也稱之為扒沙手,在許多拳種也有類似招式,如心意六合拳之鷹捉、形意拳之連環劈、六合螳螂拳之三把手….等,其不同處在於長春八極拳是以爪做攻防含以撲帶抓之意,且以側身併步讓出中線做出其不意的結束攻擊。相傳八極拳宗師李書文先生以〝猛虎硬扒沙〞一招成名,在長春八極拳之學員都會兼練操手功、靠樁功,所以手下扒之力道很大,不是可以輕易架擋的,勉強架擋容易有皮破肉綻之險,由此想現當年李書文宗師爪掌威力之強大應當是不同於一般。


 


二、               孟村八極拳


1.吳連枝


吳連枝為現今孟村八極拳的嫡傳掌門,也是將孟村八極拳推向國際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孟村開門八極拳小架一路中之〝沖天掌〞與小八極拳的〝天王托塔式〞相似。觀察圖五、圖六可以看出吳連枝左手掌是先向上而後翻掌向下收回腰際,推測其所做的手法應該是〝採手〞,而不同於長春八極的扒沙手。由圖六也可見吳連枝換式出掌時身體並沒有完全側身且出掌高度約在頭頂,應該是為了直接以掌打擊頭部。在影片中可以見到吳連枝轉側身躍起下跺,此步法也被稱為「跺步」,在格鬥八極拳中稱為「磨搓步」。其作用應該在於兩腳同時下跺而手撐以增加出掌的的力道,與長春八極拳前腳先行後腳併步的情況也不相同。


此招的用法在圖七、圖八中有範示舉例。但以審問的態度加以審視,在圖八中如果對手起右手格擋則攻擊立刻化解,此時雙方勝負還難定論,但是圖八中之對手不以格架做反應,而是以後仰閃避做反應,是很難理解的。此招若要奏效,似乎必須要用右手以採手手法化解對方右手的攻擊,並將其手下帶,再側轉至對手右側,同時跺步以左手攻擊其頭部。


 















圖五  沖天掌一



圖六  沖天掌二



 

















圖七



圖八



沖天掌用法舉例



 


2.李俊義


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的秘書長李俊義與吳連枝齊名,是近代中國八極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此舉出與〝天王托塔式〞相似的招式為〝通天掌〞(圖九、十、十一)。圖九命名為〝摘手〞,顧名思義即摘採之意,與圖中李俊義的左手掌心朝前五指朝上,雖與吳連枝不同但是意義相近。圖十中李俊義的〝行步〞為其個人特色,行步有膝打的暗招,穿插在招式之中對手甚難防備。圖十一的通天掌與吳連枝的沖天掌名稱相近且身形相似,用法應無不同。整體而言,兩位孟村八極拳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在此招式的動作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圖九  摘手



圖十  行步



圖十一  通天掌



 


3.競賽套路


八極拳武術競賽套路的編寫,吳、李兩位都是重要關係人,吳連枝是執行主編而李俊義是編委,所以可以說此套路的動作是兩人都認同的動作,故與孟村八極拳並論。競賽套路的高級規定套路中轉身擊步沖掌〞與〝天王托塔式〞相似(圖十二、十三),圖十四是圖十三的反面圖。在此招式中我們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八極拳風格。此招的先手在孟村八極拳來說理應是採手(摘手),在圖十二中卻是已經改成以四指前刺的攻擊手了,觀察圖六與圖十一吳、李兩位先生都是以撲掌攻擊,而在圖十三可看出是改以切掌攻擊。再觀察圖十四左手的位置在肩膀,圖六、圖十一吳、李兩位先生的手都在腹部附近,可見吳、李兩位先生採手後會將對方的手向下拉以破壞對手體勢,故手在腹部,而競賽套路將左手置於肩膀,可見沒有拉下的動作,而是以側轉躍進做直打攻擊,所以圖十二與圖十四左手的高度一樣。國術的特色是重視手法運用,與以打擊為主的西洋武術並不相同,但是此招在競賽套路中竟然將原有手法取消,展現出打擊式的西洋武術風格,實在令人詫異!另外,競賽套路中與沖掌並用的步法並非併步或是跺步,而是〝擊步〞。擊步之要求為「擊步雙跺」,但是兩腳一撞擊,下跺之力便會減輕,如此就無法藉助地力了,出掌之力純為手推之力,更顯出與其他們派之不同。


 



















圖十二  轉身擊步沖掌一



圖十三  轉身擊步沖掌二



圖十四(圖十三之反面)



 


4.小結


此招孟村八極拳是以採手做接手繼之以沖掌攻擊,與長春八極拳以扒沙手〞做接手繼之以〝撲掌〞做攻擊,兩者相似卻又不同。兩派的相同處在於出第一手之後會側轉身體出手,而出手瞬間所採的步法卻又不盡相同,長春八極的〝併步〞強調在身體重心快速跟上腳步以利出手力道,是屬於轉身橫移的力量;孟村八極拳的吳連枝與吳俊義都是先跳起縮身然後下跺上擊,顯然是藉下跺以助掌力,是屬於全身縮蹤的力量。綜合言之,長春八極拳出手較為沈猛而孟村八極拳出手較為脆快,而競賽套路八極拳則是將此招的手法、步法改掉,招式精神已經不在長春或孟村的範圍之內了。競賽套路為傳統武學的傳習者詬病已久,認為競賽套路可能會消滅傳統武術的精華,由此招觀之可知所顧慮實在不無道理!


 


三、               武壇八極拳


1.劉雲樵


武壇八極拳劉雲樵大師與霍氏八極拳創始者霍殿閣同是師承於李書文宗師,理論上應該是極為相近的,但是比較長春八極拳與武壇八極拳卻在拳風上相當不同。下列圖十五、十六為劉雲樵大師小八極拳照,圖十五名為塌掌,圖十六名為托掌。以此相較霍慶雲之挖目掌其實動作規格頗為相近。在中華民國聯合警衛安全指揮部民國73年出版之〝八極拳的訓練教材〞中對〝塌掌〞的動作說明為「轉身向右約十五度,右手向右側,由上向下履按,後收置於腰部,左手順右手被前身成探掌,腳成右虛步,兩眼視左掌」;〝托掌〞動作說明為「重心移至右腳後,雙腳以搓步法向前搓進,左手同時下按,後收置於胸部,右掌上托成拖塔式掌法,內含掐勁,眼視右掌」。由上列兩段文字觀之,此招在長春八極拳所採的手法是扒沙手,是剛強硬破的手法,而武壇則是右手履按而左手探掐的柔性手法,兩者明顯不同。而且履按是楊氏太極的手法,八極拳應該是沒有這樣的手法,由此可大膽推斷武壇八極拳已經兼採楊氏太極拳手法融入八極拳了。武壇〝塌掌〞之後的〝托掌〞掌型與長春八極拳的挖目掌、挫掌均有所不同,挖目掌、挫掌都是用剛法以取眼面,但托掌卻是走巧鋒以掐頸顎,兩者之風格大異其趣,由此也可印證武壇八極拳的演變。


 

















 



圖十五  塌掌



圖十六  托掌



 



 


2.小結


由以上的比較可知此招武壇八極拳與長春八極拳卻實有不同處,而且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引其他武術觀念入八極拳的關係,引入者到底是李書文宗師或者是劉雲樵大師尚無確論,但由此都可以想見其不畏改革,為八極拳增加新內涵的創新精神,後世八極拳學者應當慎思而效法之才是!


 


四、               其他


1.薛乃印


圖十七至圖十九節錄自薛乃印的《圖解‧八極拳八極小架》一書,此招名為〝飛虎展翼下山岡〞與〝天王托塔式〞相似。薛乃印為武氏太極拳名家,據其書中所言,其八極拳是向中學時的好朋友孫柏江的楊姓老師學習,這位楊老師是霍青雲(霍慶雲)的弟子,乃是霍氏八極拳的第三代傳人。但是依據圖片動作分析,薛乃印與上列之長春系八極拳第二代人物之動作又有明顯的差異,所以特別舉出以分析其動作意涵。


薛乃印書中對圖十七的描述為「左掌微坐腕,掌心朝前偏上,兩眼平視前方」。其中〝微坐腕〞則仍有以底掌攻擊的意味,但是卻以標指取眼的方式前進,類似八極拳基本八式中「塌掌」的手法。圖十八應該是本招的過渡式,圖十九則是繼圖十八後將「左手臂外旋屈肘回收,左掌變拳收回置於左腰際外側,拳心朝上,屈肘約45度左右;右手臂內旋,右掌隨跟步坐腕前推。高與肩齊」。依據此說明則此招第二手與出直拳類似,所不同只在於跟步震腳與變拳為掌而已。因為兩手均為正面直出,所以結束體勢正面朝前,而這點與長春、孟村側轉身體而進的共同風格又有不同。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mossky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