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墜勁之探討---以馬步為例
一、 前言
許多人在追求中國武術的過程當中,常會遇到許多不同困難,其中大半人最常遇到的就是中國武術,各門各派有許多名詞各加解釋不一。有的是意思相同,但不同門就用不同名詞(有些在同一門,在不同支派就會有不一樣的名詞);有些是同一名詞但是大家的意思都不同,這是最令人眼花撩亂的,大有深者見深淺者見淺的意味。早年筆者在追求中國武術的過程中也常遇到這些困難,也曾嘗試將這些問題請教名宿大德,但是得到的答案常會莫衷一是,摸索過程中的甘苦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而近年來拜科技發展之賜,各門各派的學說理論競相發表,也給了我們這些對國術有熱情,想弄清楚真相的人一些啟發。但是在百家爭鳴的各種說法中如何辨別真偽呢?筆者在摸索的過程中體會到實際操演是最佳的檢驗方法,事實上只要按照正確武學理論的方法去操作,其效果常會令人瞠目結舌;如果不能經由實際操作達到所說的效果,則其武學理論就有再深究的必要了。
本文的目的除了對沈墜勁提出自己的見解,並試著將一些常用的名詞加以定義,也希望武學能夠朝更精確、更嚴謹、更清晰的方向發展,因為各門各派都有其獨到的練法與密要,筆者不敢在此妄論別門派定義的對錯,所以只選擇本門「格鬥八極拳」教授的「沈墜勁」論述,並以馬步為例加以解說,有心學習者只要能確實按照解說操作就能做出本門所指的沈墜勁。讓有心求得武術真象的人,不要再苦苦摸索各種名相所指的意思為何,在詞義界定上辛苦打轉,能全力發展武學、武藝。
二、 馬步之沈墜勁解說
(一)沈墜勁闡釋
「沈墜勁」依照八極拳大師劉雲樵先生的解釋為:「所謂『沈墜勁』,不只是下盤的鍛鍊而已,而是使身體的各個部位,在運勁時能垂直下沈且很穩定。」。但是,在大陸的各派八極拳介紹中鮮少聽到對沈墜勁的解說,以致於對沈墜勁到底如何施展?如何運用?效果如何?都沒有確實的文獻可以查證。筆者依據多年習武與實戰的心得斗膽提出對沈墜勁的看法,雖為野人獻曝但希望能拋磚引玉,祈請武術界的大德能予以指教。
圖一 劉氏八極拳沈墜勁示意圖
在「格鬥八極」的拳法理論中,沈墜勁是練習十字勁的基礎勁道。格鬥八極的內勁培養程序為,沈墜、十字、爆炸(並非纏絲),亦即由垂直單向的勁道培養,在訓練由垂直衍生的水平勁道,等到熟悉垂直、水平的勁道後要練習全身彈爆的勁,也就是說全身接觸任何一點接能發勁,內勁方向如炸彈爆裂,往四面八方而去。對於沈墜勁則要求要能達到「沈而不滯」、「沈中浮、浮中沈」的境地,這是傳統八極拳鮮少強調的,與傳統八極拳對沈墜勁「鍛鍊下盤,求垂直穩定」的目的不同。
(二)馬步的不同種類
馬步的規格依據各門派心法而有差異很難有定論,在松田隆智、大柳勝合著的「七星螳螂全入門」中曾經提到:「北派馬式是雙腳尖正面相對,雙腳平行,且兩膝不得向外張開。與北派相對的是南派馬式是雙腳尖向外,兩膝也外張。」此種說法雖可以做為區分南北派馬步差異的參考,但若是以此為準繩則易失之於武斷。但馬步各門派為何會有不同標準?其目的為何?不是本文探討的主旨,所以以下列只列舉幾種常見的北派馬步及其說明供讀者比較。
表一 各派馬步說明
拳派名稱 |
圖示 |
示範者 |
步幅 |
膝蓋 |
腳掌 |
出處 |
北派馬 |
|
大柳勝 |
(依據圖片目測約三倍腳掌寬) |
兩膝不得向外張開 |
腳尖正面相對,雙腳平行 |
七星螳螂拳入門(新潮社) |
北少林 |
|
汪調源 |
大幅跨開 |
對著正面彎曲,膝蓋以下的垂直線,位置不能超過拇指。 |
(依據圖片腳尖為朝前) |
十路潭腿、連步拳、功力拳(益群書局) |
太極拳 |
|
|
間距約為腳長的3倍 |
兩腿屈膝下蹲,兩膝與腳尖同方向 |
兩腳外撇約30度 |
精選太極拳辭典(人民體育出版社) |
八步螳螂 |
|
衛笑堂 |
(依據圖片約4-5倍腳掌寬) |
膝蓋向外分 |
腳尖向裡扣 |
實用螳螂拳(五洲出版社) |
八極拳 |
|
劉雲樵 |
一膝之距 |
(依據圖片膝蓋為內扣) |
兩腳尖稍微向內側平行 |
八極拳(新潮社) |
八極拳 |
|
|
內距約2.5個腳掌的長度 |
膝蓋稍內扣,與腳尖垂直 |
腳尖稍內扣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
以步幅、腳掌、膝蓋三大部分來看,各種不同武術的要求不一,各門派所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以致於雖然同樣是馬步但卻是形式各異。格鬥八極所採用的馬步規格較為嚴謹,兩腳之步幅、膝蓋、腳掌方向、身體姿勢等均仔細規定,規格之詳述如下:
表二 格鬥八極之馬步示範
拳派名稱 |
圖示 |
示範者 |
格鬥八極 |
|
鄭朝烜 |
表三 格鬥八極之馬步規格說明
項目 |
圖示 |
規格 |
說明 |
步幅 |
|
高跪姿,跪立腳膝蓋切齊另一腳的腳跟後緣切線。跪立腳腳背攤平貼地面,以兩腳腳尖為軸,起身成馬步姿勢。 |
兩腳距離要如上述寬度,一般馬步兩腳距離太小,兩腳距離太小則不利衝撞。 |
膝蓋 |
|
屈膝角度,以膝蓋豎直略外頂為度,萬不可前頂。一般而言,在中正的狀態下不能看見自己的腳尖,不以「膝蓋不超過腳尖」為衡量標準。 |
膝蓋豎直,自然有頂出之勁。膝蓋不內夾,內夾以撞敵人腿膝似有道理,但實際運用時無力且影響身體的穩定,有害無益。 |
腳掌 |
|
腳掌朝前,腳掌中線平行於身體的中線。不可外翻使腳掌中線與身體中線成45度的夾角。 |
八極拳要求碾步,做完碾步腳掌必朝前,如腳掌外翻則與膝蓋頂出之勁消失,碾步捆鎖的功能也會喪失。 |
姿勢要求 |
|
1. 立身中正 a.虛領頂頸 b.尾閭中正 2. 沈肩墜肘 3. 含胸拔背 4. 鬆腰緩腹 5. 圓襠
|
於下文中說明 |
三、 達成馬步沈墜勁的各種姿勢要求
馬步規格的說明,市面上的書籍中以劉雲樵先生的《八極拳》一書中的介紹較為詳細,其中下盤的要求已於上文中(表一)詳列,而其姿勢要訣為:立身中正、虛領頂頸、二目平視、尾閭中正、圓襠等,但是在書中並沒有說明其姿勢要訣是否與達成沈墜勁有關。而格鬥八極的馬步從身體中軸、肩、肘、腹、胯、步幅、膝、足等也都有規定。其中步幅、膝、足等規定與樁步的穩定較有關,而馬步的沈墜勁就必須完成在姿勢上的五項要求(表三)才能完全展現。
其實,有許多門派都對於體式的要求也都是以此五項為標的,但是各家體悟不同,所以要求也不同,以致於所造成的效果也不同。本門對於達成這五項姿勢要求的說明,及對其效果所做的實驗如下,讀者可以依照要領操作,結果一定是可以檢驗與複製的。
(一)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可分成「虛領頂頸」與「尾閭中正」兩部分。其中「虛領頂頸」在王宗岳《太極拳論》中寫成「虛領頂勁」。「頂頸」或「頂勁」是指頸椎堆疊正直時有上頂之勁,「虛領」則是指頸部肌肉要放鬆,因為頸部肌肉緊張會使頸部肌肉收縮,收縮肌肉結成肌塊會壓迫到頸部的頸動脈,此時頸動脈輸送血液的功能會受到影響,所以要虛領頂頸。在徐功保編著的《精選太極拳辭典》中解釋「尾閭中正」之意為:「脊柱為人體中軸,尾閭為其梢端。尾閭中正即向下鬆垂地面,不翹不扣,從而使整個脊柱保持正直,上體肌肉得以放鬆。」由上文可知,尾閭中正是致使脊椎正直的要件。郝如月在《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中進一步闡釋尾閭中正效果:「習太極者必求尾閭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對臉中間也。……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將虛領頂頸與尾閭中正二者合併則可以達成「立身中正」的要求。達成立身中正的要求之效果以圖片表達如下(紅衣黑背心為甲方,黑衣短袖為乙、丙方)。
圖二 立身中正時單人抓手之沈墜勁實驗(八面支撐)
|
|
|
圖一 3330修 |
圖二 3331修 |
圖三 3332修 |
乙方以手抓住甲方手臂。 |
甲方立身中正時下蹲,乙方不自主下跌。 |
甲方下蹲到最低點,乙方則坐倒在地。 |
|
| |
圖一 3333修 |
圖二 3338修 | |
乙、丙方抓持上臂設法將甲方抬起。 |
甲方以立身中正的體勢下蹲,乙、丙方雙雙坐倒於地上。 |
圖三 旋轉時立身中正效果比較實驗(旋轉自如)
|
|
3340修 |
3342修 |
甲方以弓步站立,乙方抓住甲方膝蓋。 |
甲方由弓步轉身成馬步,因為立身不中正所以不能產生威力 |
|
|
3340修 |
3346修 |
甲方以弓步站立,乙方抓住甲方膝蓋。 |
甲方由弓步轉身成馬步,因為立身中正所以產生威力,將乙方帶動致使跌倒。 |
|
|
3347修 |
3350修 |
乙方抓住甲方的手腕上方。 |
甲方保持立身中正體勢,轉身成馬步,乙方被帶動跌摔於地上。 |
(二)沈肩墜肘
《太極拳十要》說:「沈肩墜肘—沈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