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鬥八極拳〝拔而擊之〞風格闡述
格鬥八極拳 宗家師範 鄭朝烜 口述
弟子 歐吉書 整理
壹、前言:
滄縣古稱滄州,武術風氣很盛,其中通背拳、八極拳、功力拳…等,都是當地著名拳種。早年作者在文化大學就讀時,曾參加過一場滄州功力拳宗師王鳳亭先生的演講,演講之中王鳳亭宗師提及他在滄州時其實並未聽說八極拳,反倒見過〝拔擊拳〞。〝拔擊〞與〝八極〞一音之轉,拔擊拳與八極拳是否為相同拳種,當時作者限於兩岸資訊交流貧乏,無法深入研究,但〝拔而擊之〞的觀念倒是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往後在體悟八極拳的拳架與招式運用時,以〝拔而擊之〞概念加以闡釋,覺得很能發揮八極拳的特色,所以此觀念在格鬥八極拳的招式運用上頻繁可見。作者在《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也曾提及,格鬥八極拳的攻防中著重此一觀念的運用,但限於篇幅並未詳細說明,以下就格鬥八極拳運用〝拔而擊之〞的觀念說明,希望能對武術愛好者有所啟發。
貳、何謂〝拔而擊之〞?
所謂〝拔而擊之〞,就是施技者運用手法將攻擊者之〝跟〞(即重心)拔起,造成體勢破壞、結構崩潰的狀況再施以重擊。在此狀況下遭重擊者其護身氣罩無法凝聚,必定受創嚴重且容易致命。不論攻擊、防守、定勢、移動或發勁,〝跟〞(即重心)都必須與地相連方能有力,譬如大樹必先立穩根基,方不畏狂風暴雨。要解釋〝跟〞的重要性,必須連帶提到攻擊力量之來源有四類,其一為肌肉力,其二為位移速度力,其三結構力,其四為內勁力。此四種力量如何結合發揮,作者擬另闢專文介紹,在此僅就與〝跟〞有關的〝結構力〞加以說明。
一般人用力揮拳攻擊時,常常會扭傷手指或手腕,即使學過武術但如果樁步結構不佳,在練習打擊定靶則時也常常會傷到各個關節。依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意味著攻擊的〝手〞以多少力量打擊對方,對方身體便以多少力量回彈到手上,傷人之力越強則傷己之力越強。武術的目的是要在於探討如何傷人而不傷己的,所以武術家提出以肢體結構來化解反作用力的方法,使攻擊的一方免於受傷。許多人練習國術時的共同記憶,就是師父常要求初學者不斷調整攻擊姿勢與樁步直到正確為止,其目的就在於調整學習者的肢體使其產生〝結構力〞。一個好的結構任憑千鈞之力的衝撞也能負荷;若沒做好肢體結構,則主動攻擊或承受攻擊時常會有受傷的情況。這不是光靠鍛鍊肌肉,使肌力增強可以完全彌補的。以下,作者以圖一中〝馬步衝捶〞之定勢,解釋肢體結構所產生結構力的作用。
圖一中黑色粗線箭頭表示承受力的方向,是施技者施力之反作用力和對手前衝力量的總和。施技者必須對抗此力量,否則就會被衝倒或受傷。黃色虛線為座標軸,代表馬步立身中正十字撐張的結構力,其作用如蒙古包樑柱骨幹,一旦樑柱骨幹撐起後,即使是輕巧的蒙古包也可以禁得起強風吹襲。橙色箭頭之線段代表力道傳導方向,方便讀者觀察力道的傳遞。以前手而言,太高太低都會影響結構的完整性,唯有透過拳照中前手平舉的角度才能使手臂與身體結合,將力量順暢地傳遞至丹田引入腳下;以後手而言,利用手肘後撐且手掌旋內的巧妙結構,同樣可以將力量傳遞至丹田引入腳下;最後觀察雙腳,可以發現雙腳圓襠成拱形承受重量的能力佳且容易移動變換。透過以上觀察可知馬步衝捶之手與腳的形狀位置均有定位,能結構穩定紮實耐衝擊,可使身體有如帶刺的剛體,可消掉反作用力於無形或循同樣力道路線發力反擊。在此圖中讀者也可以觀察到力量的匯歸、發散均在丹田處,此處乃沈墜勁、十字勁、爆炸勁的源頭與歸結,善悟此圖可明格鬥八極拳發勁之心要。
圖一 馬步衝捶結構力分析
|
結構力的主要力量來源在於借地面的力量,而〝拔而擊之〞中〝拔〞的攻擊觀念就是要破壞對手連接面地的結構力,將其拔起使之無跟;而拔起後的〝擊之〞就是利用拔跟後身體下墜的慣性力,順力道線夾擊重創對手。格鬥八極拳的末段攻擊大多會折斷對手腰骨,人的腰骨若斷則必非死即傷,如此精要且致命手法,在古代均列為不傳之秘,如今為復興傳統武藝而公開說明之,願得其意者珍重之且謹慎施技,因性命交關則可施之,意氣爭鬥則不可妄為之,切記!切記!
以下就《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之招式舉例說明,讀者若欲詳明其他環節可參照原書。圖二中〝胸前十字扣〞拳照中所運用的拔跟方法有兩部分,其一在手,其二在腳。作者在施展十字扣時左手往下之力其目的在固定,向上提架之手,有上拔之妙,且引對手之氣上行,如此則下盤空虛不連於地面且體勢斜移!此時輔之以捆鎖步,將對手的腳拔離地面,則體勢完全崩解。圖二中〝頂心肘〞拳照,可以看出此時頂心肘之肘的力量為由上往下再平頂而出,非傳統由下往上的解釋。白色箭頭所指對手身體上的受力點,由手肘與大腿形成的剪力夾擊所致。受力點在後腰,可想見對手無閃躲化解之可能,也就是說此時對手致命的可能極大。
圖二 胸前十字扣頂心肘之〝拔而擊之〞解析
|
|
胸前十字扣 |
頂心肘 |
〝拔而擊之〞之運用在〝捆腿天王托塔〞較〝胸前十字扣頂心肘〞不明顯,對於初學者需要特別解說,才容易明白。參照圖三〝劈擊〞拳照,此劈擊的目的即是拔起的觀念,因為劈擊時的標的在於對手的丹田重心,若對手的結構不佳此劈擊即可使對手敗勢,若對手攻擊體式富結構性,則力道可循對手結構將對手結構固定連接於地面,此時對手無法騰挪閃避。且此下壓力一旦消失對手會因為習慣上抗之力將己身重心拔起,其技巧有如拍擊氣球時之〝下拍上彈〞現象。接下來天王托塔式的托擊是〝拔〞與〝擊〞同時進行,但主要破壞點不在下顎而是在於後腰,即在圖三〝捆腿天王托塔〞拳照中以白色黑框箭頭標出。托擊之力線並非後推而是循對手後仰之力線上推,對手自然會無抵抗的上拔後仰,重挫於腰。對手之所以會毫無抵抗的承受上托之力,是因為前一手的劈擊下壓,使對手有上拔之勢,我順勢上推自然無阻。若想單純以後推之力以期能形成剪力以達成折腰的目的,其實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後推之力非順勢而為,所以對手組抗之力必強,此時雙方就要拼比氣力,結果勝負難定。
圖三 捆腿天王托塔之〝拔而擊之〞解析
|
|
劈擊 |
捆腿天王托塔 |
參、〝拔而擊之〞技巧舉例說明
歸類《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所用運到的〝拔跟〞技巧有五類,其一為單純手部拔跟技巧;其二為腳部固定手部拔跟技巧;其三為腳部拔跟技巧;其四為手部腳部同時拔跟技巧;其五為身形拔跟技巧。以下各舉三例配合圖文解說於後,希望有助讀者更清晰瞭解〝拔跟〞的概念。
作者舉小纏絲手、獅子張口、反擒手為例,解說單純手部拔跟技巧。此三手所運用的技巧均為〝關節技〞。關節技的特色在於〝牽一髮而動全身〞,作者在對手的腕、肘關節施展擒拿制壓的技巧,使對手重心因關節被制而牽動,非使用蠻勁攀折,讀者可依據圖中補助線觀察,自然容易體會。
圖四 單純手部拔跟技巧圖示
|
|
|
小纏絲 |
獅子張口 |
反擒手 |
需腳部輔助之手部拔跟技巧作者以托塔式、倒攆式與破刀手為例。托塔式腳部併步目的在於夾住對手的前腳阻止身體後移太過,以利形成仰身折腰的效果;倒攆式馬步之目的在於與手部倒攆配合,控制對手重心形成折力折斷腰椎;破刀手腳部動作之目的與倒攆式之目的相同,也是以折腰為主。
圖五 腳部輔助手部拔跟技巧圖示
|
|
|
托塔式 |
倒攆式 |
破刀手 |
腳部拔跟技巧舉內掃腿、吞蹋式與外掃腿為例。雖然作者輔之以手部動作,但手部動作目的不在拔跟,故稱之為腳部拔跟技巧。此三種腿部拔跟技巧拔跟效果明顯,對手腳部被拔起離地,體勢必遭破壞,但是要施展此類技巧時均需以手法先控制對手之雙手與身體重心,再施以掃腿、吞蹋等拔跟方法,其效果才大。否則對手一失重心必抽身閃退。如果被對手閃避開,要再施展此技巧,對手勢必已產生警戒,就不容易得手了。讀者可觀察作者之手部動作,自然可以明白作者所指稱的控制雙手與重心之技巧。
圖六 腳部拔跟技巧圖示
|
|
|
內掃腿 |
吞蹋式 |
外掃腿 |
以下所舉的三個例子手部與腳部配合同時做拔跟的動作,以破壞對手體勢。圖七之〝手擎乾坤配合斧刃腿〞拳照,其中手擒乾坤原本用來掛起對手之攻擊手,配合斧刃腿攻擊使對手腳部受創,此時對手之注意力下移,手部抵抗之力削弱,再以磨盤手法將對手重心向其左側帶偏,則體勢遭破壞,最後以倒攆頂心肘側進攻擊,則對手必毫無招架之力潰不成軍。其餘二拳照之托塔式與十字扣都有上帶重心之意,再配合捆鎖步將腳拔離地面,造成體勢崩潰使對手無法閃躲消力,達成最佳之攻擊效果。
圖七 手腳同時拔跟技巧圖示
|
|
|
手擎乾坤配合斧刃腿 |
托塔式配合捆鎖步 |
十字扣配合捆鎖步 |
身形拔跟技巧中以大纏絲和對手接觸最少。參照圖八中〝大纏絲〞之拳照,作者所利用者乃是身形側進之動作,順勢將對手之〝神識〞拔起,雖然對手身體結構未遭破壞,但隨〝神識〞之拔起體勢亦浮起,浮起之體勢有下沈之需求,當作者消除拔起之意,對手必下沈,此時順著下沈之勢轉身劈下,必能一劈到底豁然無阻,此用法相當神妙,讀者若能得此意,在許多招式之運用定能更加靈活。圖八之其餘二拳照均為摔法,摔法之所以能拔跟在於身形是否能正確移入對手重心點,讀者觀察拳照自然能瞭解。
圖八 身形拔跟技巧圖示
|
|
|
大纏絲 |
過肩摔 |
浮腰摔 |
肆、〝拔而擊之〞之比較
格鬥八極拳之〝托塔式〞動作與孟村吳氏八極拳之〝通天掌〞相似,作者特意並列比較,從拳照分析中讀者可以更明白格鬥八極拳〝拔而擊之〞觀念的特性。圖九為〝胸前十字扣天王托塔〞之完整過程,從分圖一的對峙、分圖二的接手、分圖三的固定第二手、分圖四的破體式乃至分圖五的拔跟攻擊,看似理所當然,實則都是縝密的設計結果。從開始接手得手後,接連幾手便環環相扣,每招的出手都是立於對手非如此招架不可的位置,一直到招式完成,對手全部處於不得不的配合地位。孫子兵法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好的招式也是如此,對手是無法防守,因為所有的防守都會變成為攻擊者鋪設的台階,引導至最後一擊。
圖十為〝通天掌〞拆解,施技者為孟村吳氏八極拳之李俊儀先生。在分圖二之拳照中可觀察施技者撥打同時,乃〝即招即打〞觀念之應用,分圖三與分圖四施技者上引下頂可見〝取上打下〞的意涵。分圖三之上引之動作雖使對手後仰,但後仰之勢並未引重心向上,對手之重心反而因後仰而下降,此與拔而擊之不同,讀者需要細察分辨之。
圖九 格鬥八極拳小八極拳之〝胸前十字扣天王托塔〞
|
|
|
1670 |
1669 |
1349 |
分圖三 劈擊固定第二手 |
分圖二 流擋接手 |
分圖一 對峙 |
|
|
|
|
1672 |
1671 |
|
分圖五 捆鎖托塔式拔而擊之 |
分圖四 磨盤十字扣破體勢 |
圖十 吳氏八極拳小架之〝通天掌〞
|
|
|
分圖三 引上 |
分圖二 撥打同時 |
分圖一 攻擊展開 |
003 |
008 |
007 |
|
|
|
|
|
分圖四 下頂 |
|
|
011 |
伍、結論
八極拳的發源地在河北滄縣,這是無庸置疑的。至於起始年代,最常見的說法是《紀效新書》中所稱〝巴子拳、棍〞即滄州〝八極拳〞,在明朝即著名於世。據民國22年《滄縣誌》記載,八極拳的祖師吳鐘為清康熙年間人,因習藝於道士“癩”其後又得師兄“癖”贈《八極秘訣》才創八方八門拳(即八極拳),為何會在明朝即著名於世,其間頗多爭議。但為八極拳找更顯赫來歷的風氣,隨八極拳的廣為流傳正方興未艾,近來在坊間與網路上又盛傳一說,說康熙帝曾讚賞八極拳說:「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此說之意,應是指康熙帝認為八極拳與太極拳齊名且藝冠當時,但楊露禪以太極拳揚名北京非康熙帝在位時,而吳鐘與康熙帝皇十四子比試槍法才被稱為〝神槍吳〞,到吳鐘晚年才創八極拳,康熙帝如何得知並比較此二種拳,實難思議。
八極拳之教授者在推廣八極拳時,為了讓八極拳的初學者升起信心,積極為八極拳尋求顯赫身世與定位,雖然在情理之中,但是若為了尋得顯赫身世與定位就依附太極拳之盛名,恐怕只會破壞真相引起誤解,對於推廣的助益不大。作者認為,八極拳大可不必就不可考證的記載尋根,或依附太極拳的盛名來定自己的地位。各種拳術自有其拳理,而往往拳理也就是評論優劣高低的依據,並不是以較古老的拳術或者是較著名的拳術其拳理就一定較高明。相反的,武術常會因為歷代祖師心得的增補使其拳理更加完備,使得越接近近代之拳術其武學理論越高深。這一點顯示了,武術學習者不斷提出新見解的重要性。近百年來闡述太極拳拳理之著作汗牛充棟,使太極拳成為近代最多中國人學習的武術,這只可說是太極拳學習者努力著述用心經營,以此光大了太極拳,其他武術若能仿效,其實也可以為其宗派確立武術地位。
相較於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八極拳武學理論雖然尚有努力空間,但以武學內涵而論八極拳絕對可列名拳之列,只要現代八極拳學習者肯用心將學習所得闡明,豈會讓太極拳專美於前呢?作者稟性愛好武術,習拳至今雖已近三十載,最初接觸的武術即是八極拳,所以對八極拳自始至終都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作者不敢自謂已得八極拳之所有精要,但古人有云:「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加上對武藝復興的使命感,近年作者試著將自己學習及教導八極拳之心得用文字圖片表達,因為作者加諸於八極拳的理念闡揚,應該有部分別於傳統八極拳拳理範疇,所以將作者所學八極拳命名為〝格鬥八極拳〞,除了區別傳統八極拳外,並且彰顯格鬥八極拳中濃厚〝拔而擊之〞的特性,願能起拋磚引玉之效,灌溉武學研究的風氣,使武學研究更加欣欣向榮。
附註:
1.本文所有拳照均採自《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證明作者平時之動作皆是如此,非為本文之論點矯做,讀者參照該書,當可更加明瞭。
2.吳氏八極拳之拳照節錄自北京聞雞起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版之〝開門八極拳----小架〞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