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格鬥八極拳〝拔而擊之〞風格闡述


格鬥八極拳  宗家師範    鄭朝烜 口述


弟子    歐吉書 整理


壹、前言:


滄縣古稱滄州,武術風氣很盛,其中通背拳、八極拳、功力拳等,都是當地著名拳種。早年作者在文化大學就讀時,曾參加過一場滄州功力拳宗師王鳳亭先生的演講,演講之中王鳳亭宗師提及他在滄州時其實並未聽說八極拳,反倒見過〝拔擊拳〞。〝拔擊〞與〝八極〞一音之轉,拔擊拳與八極拳是否為相同拳種,當時作者限於兩岸資訊交流貧乏,無法深入研究,但〝拔而擊之〞的觀念倒是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往後在體悟八極拳的拳架與招式運用時,以〝拔而擊之〞概念加以闡釋,覺得很能發揮八極拳的特色,所以此觀念在格鬥八極拳的招式運用上頻繁可見。作者在《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也曾提及,格鬥八極拳的攻防中著重此一觀念的運用,但限於篇幅並未詳細說明,以下就格鬥八極拳運用〝拔而擊之〞的觀念說明,希望能對武術愛好者有所啟發。


 


貳、何謂〝拔而擊之〞?


所謂〝拔而擊之〞,就是施技者運用手法將攻擊者之〝跟〞(即重心)拔起,造成體勢破壞、結構崩潰的狀況再施以重擊。在此狀況下遭重擊者其護身氣罩無法凝聚,必定受創嚴重且容易致命。不論攻擊、防守、定勢、移動或發勁,〝跟〞(即重心)都必須與地相連方能有力,譬如大樹必先立穩根基,方不畏狂風暴雨。要解釋〝跟〞的重要性,必須連帶提到攻擊力量之來源有四類,其一為肌肉力,其二為位移速度力,其三結構力,其四為內勁力。此四種力量如何結合發揮,作者擬另闢專文介紹,在此僅就與〝跟〞有關的〝結構力〞加以說明。


一般人用力揮拳攻擊時,常常會扭傷手指或手腕,即使學過武術但如果樁步結構不佳,在練習打擊定靶則時也常常會傷到各個關節。依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意味著攻擊的〝手〞以多少力量打擊對方,對方身體便以多少力量回彈到手上,傷人之力越強則傷己之力越強。武術的目的是要在於探討如何傷人而不傷己的,所以武術家提出以肢體結構來化解反作用力的方法,使攻擊的一方免於受傷。許多人練習國術時的共同記憶,就是師父常要求初學者不斷調整攻擊姿勢與樁步直到正確為止,其目的就在於調整學習者的肢體使其產生〝結構力〞。一個好的結構任憑千鈞之力的衝撞也能負荷;若沒做好肢體結構,則主動攻擊或承受攻擊時常會有受傷的情況。這不是光靠鍛鍊肌肉,使肌力增強可以完全彌補的。以下,作者以圖一中〝馬步衝捶〞之定勢,解釋肢體結構所產生結構力的作用。


圖一中黑色粗線箭頭表示承受力的方向,是施技者施力之反作用力和對手前衝力量的總和。施技者必須對抗此力量,否則就會被衝倒或受傷。黃色虛線為座標軸,代表馬步立身中正十字撐張的結構力,其作用如蒙古包樑柱骨幹,一旦樑柱骨幹撐起後,即使是輕巧的蒙古包也可以禁得起強風吹襲。橙色箭頭之線段代表力道傳導方向,方便讀者觀察力道的傳遞。以前手而言,太高太低都會影響結構的完整性,唯有透過拳照中前手平舉的角度才能使手臂與身體結合,將力量順暢地傳遞至丹田引入腳下;以後手而言,利用手肘後撐且手掌旋內的巧妙結構,同樣可以將力量傳遞至丹田引入腳下;最後觀察雙腳,可以發現雙腳圓襠成拱形承受重量的能力佳且容易移動變換。透過以上觀察可知馬步衝捶之手與腳的形狀位置均有定位,能結構穩定紮實耐衝擊,可使身體有如帶刺的剛體,可消掉反作用力於無形或循同樣力道路線發力反擊。在此圖中讀者也可以觀察到力量的匯歸、發散均在丹田處,此處乃沈墜勁、十字勁、爆炸勁的源頭與歸結,善悟此圖可明格鬥八極拳發勁之心要。


 


 


圖一  馬步衝捶結構力分析









 


結構力的主要力量來源在於借地面的力量,而〝拔而擊之〞中〝拔〞的攻擊觀念就是要破壞對手連接面地的結構力,將其拔起使之無跟;而拔起後的〝擊之〞就是利用拔跟後身體下墜的慣性力,順力道線夾擊重創對手。格鬥八極拳的末段攻擊大多會折斷對手腰骨,人的腰骨若斷則必非死即傷,如此精要且致命手法,在古代均列為不傳之秘,如今為復興傳統武藝而公開說明之,願得其意者珍重之且謹慎施技,因性命交關則可施之,意氣爭鬥則不可妄為之,切記!切記!


以下就《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之招式舉例說明,讀者若欲詳明其他環節可參照原書。圖二中〝胸前十字扣〞拳照中所運用的拔跟方法有兩部分,其一在手,其二在腳。作者在施展十字扣時左手往下之力其目的在固定,向上提架之手,有上拔之妙,且引對手之氣上行,如此則下盤空虛不連於地面且體勢斜移!此時輔之以捆鎖步,將對手的腳拔離地面,則體勢完全崩解。圖二中〝頂心肘〞拳照,可以看出此時頂心肘之肘的力量為由上往下再平頂而出,非傳統由下往上的解釋。白色箭頭所指對手身體上的受力點,由手肘與大腿形成的剪力夾擊所致。受力點在後腰,可想見對手無閃躲化解之可能,也就是說此時對手致命的可能極大。


 


圖二  胸前十字扣頂心肘之〝拔而擊之〞解析















胸前十字扣



頂心肘



 


〝拔而擊之〞之運用在〝捆腿天王托塔〞較〝胸前十字扣頂心肘〞不明顯,對於初學者需要特別解說,才容易明白。參照圖三〝劈擊〞拳照,此劈擊的目的即是拔起的觀念,因為劈擊時的標的在於對手的丹田重心,若對手的結構不佳此劈擊即可使對手敗勢,若對手攻擊體式富結構性,則力道可循對手結構將對手結構固定連接於地面,此時對手無法騰挪閃避。且此下壓力一旦消失對手會因為習慣上抗之力將己身重心拔起,其技巧有如拍擊氣球時之〝下拍上彈〞現象。接下來天王托塔式的托擊是〝拔〞與〝擊〞同時進行,但主要破壞點不在下顎而是在於後腰,即在圖三〝捆腿天王托塔〞拳照中以白色黑框箭頭標出。托擊之力線並非後推而是循對手後仰之力線上推,對手自然會無抵抗的上拔後仰,重挫於腰。對手之所以會毫無抵抗的承受上托之力,是因為前一手的劈擊下壓,使對手有上拔之勢,我順勢上推自然無阻。若想單純以後推之力以期能形成剪力以達成折腰的目的,其實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後推之力非順勢而為,所以對手組抗之力必強,此時雙方就要拼比氣力,結果勝負難定。


圖三  捆腿天王托塔之〝拔而擊之〞解析















劈擊



捆腿天王托塔



 


參、〝拔而擊之〞技巧舉例說明


歸類《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中,所用運到的〝拔跟〞技巧有五類,其一為單純手部拔跟技巧;其二為腳部固定手部拔跟技巧;其三為腳部拔跟技巧;其四為手部腳部同時拔跟技巧;其五為身形拔跟技巧。以下各舉三例配合圖文解說於後,希望有助讀者更清晰瞭解〝拔跟〞的概念。


作者舉小纏絲手、獅子張口、反擒手為例,解說單純手部拔跟技巧。此三手所運用的技巧均為〝關節技〞。關節技的特色在於〝牽一髮而動全身〞,作者在對手的腕、肘關節施展擒拿制壓的技巧,使對手重心因關節被制而牽動,非使用蠻勁攀折,讀者可依據圖中補助線觀察,自然容易體會。


圖四  單純手部拔跟技巧圖示


















小纏絲



獅子張口



反擒手



 


需腳部輔助之手部拔跟技巧作者以托塔式、倒攆式與破刀手為例。托塔式腳部併步目的在於夾住對手的前腳阻止身體後移太過,以利形成仰身折腰的效果;倒攆式馬步之目的在於與手部倒攆配合,控制對手重心形成折力折斷腰椎;破刀手腳部動作之目的與倒攆式之目的相同,也是以折腰為主。


 


圖五  腳部輔助手部拔跟技巧圖示
















 



托塔式



倒攆式



破刀手



 


腳部拔跟技巧舉內掃腿、吞蹋式與外掃腿為例。雖然作者輔之以手部動作,但手部動作目的不在拔跟,故稱之為腳部拔跟技巧。此三種腿部拔跟技巧拔跟效果明顯,對手腳部被拔起離地,體勢必遭破壞,但是要施展此類技巧時均需以手法先控制對手之雙手與身體重心,再施以掃腿、吞蹋等拔跟方法,其效果才大。否則對手一失重心必抽身閃退。如果被對手閃避開,要再施展此技巧,對手勢必已產生警戒,就不容易得手了。讀者可觀察作者之手部動作,自然可以明白作者所指稱的控制雙手與重心之技巧。


 


圖六  腳部拔跟技巧圖示


















內掃腿



吞蹋式



外掃腿



 


以下所舉的三個例子手部與腳部配合同時做拔跟的動作,以破壞對手體勢。圖七之〝手擎乾坤配合斧刃腿〞拳照,其中手擒乾坤原本用來掛起對手之攻擊手,配合斧刃腿攻擊使對手腳部受創,此時對手之注意力下移,手部抵抗之力削弱,再以磨盤手法將對手重心向其左側帶偏,則體勢遭破壞,最後以倒攆頂心肘側進攻擊,則對手必毫無招架之力潰不成軍。其餘二拳照之托塔式與十字扣都有上帶重心之意,再配合捆鎖步將腳拔離地面,造成體勢崩潰使對手無法閃躲消力,達成最佳之攻擊效果。


 


圖七  手腳同時拔跟技巧圖示


















手擎乾坤配合斧刃腿



托塔式配合捆鎖步



十字扣配合捆鎖步



 


身形拔跟技巧中以大纏絲和對手接觸最少。參照圖八中〝大纏絲〞之拳照,作者所利用者乃是身形側進之動作,順勢將對手之〝神識〞拔起,雖然對手身體結構未遭破壞,但隨〝神識〞之拔起體勢亦浮起,浮起之體勢有下沈之需求,當作者消除拔起之意,對手必下沈,此時順著下沈之勢轉身劈下,必能一劈到底豁然無阻,此用法相當神妙,讀者若能得此意,在許多招式之運用定能更加靈活。圖八之其餘二拳照均為摔法,摔法之所以能拔跟在於身形是否能正確移入對手重心點,讀者觀察拳照自然能瞭解。


 


圖八  身形拔跟技巧圖示


















大纏絲



過肩摔



浮腰摔



 


肆、〝拔而擊之〞之比較


格鬥八極拳之〝托塔式〞動作與孟村吳氏八極拳之〝通天掌〞相似,作者特意並列比較,從拳照分析中讀者可以更明白格鬥八極拳〝拔而擊之〞觀念的特性。圖九為〝胸前十字扣天王托塔〞之完整過程,從分圖一的對峙、分圖二的接手、分圖三的固定第二手、分圖四的破體式乃至分圖五的拔跟攻擊,看似理所當然,實則都是縝密的設計結果。從開始接手得手後,接連幾手便環環相扣,每招的出手都是立於對手非如此招架不可的位置,一直到招式完成,對手全部處於不得不的配合地位。孫子兵法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好的招式也是如此,對手是無法防守,因為所有的防守都會變成為攻擊者鋪設的台階,引導至最後一擊。


圖十為〝通天掌〞拆解,施技者為孟村吳氏八極拳之李俊儀先生。在分圖二之拳照中可觀察施技者撥打同時,乃〝即招即打〞觀念之應用,分圖三與分圖四施技者上引下頂可見〝取上打下〞的意涵。分圖三之上引之動作雖使對手後仰,但後仰之勢並未引重心向上,對手之重心反而因後仰而下降,此與拔而擊之不同,讀者需要細察分辨之。


 


圖九  格鬥八極拳小八極拳之〝胸前十字扣天王托塔〞


































1670



1669



1349



分圖三  劈擊固定第二手



分圖二  流擋接手



分圖一  對峙



 







 



1672



1671



 



分圖五  捆鎖托塔式拔而擊之



分圖四  磨盤十字扣破體勢



 


圖十  吳氏八極拳小架之〝通天掌〞


































分圖三  引上



分圖二  撥打同時



分圖一  攻擊展開



003



008



007



 



 





 



 



分圖四  下頂



 



 



011



伍、結論


八極拳的發源地在河北滄縣,這是無庸置疑的。至於起始年代,最常見的說法是《紀效新書》中所稱〝巴子拳、棍〞即滄州〝八極拳〞,在明朝即著名於世。據民國22年《滄縣誌》記載,八極拳的祖師吳鐘為清康熙年間人,因習藝於道士“癩”其後又得師兄“癖”贈《八極秘訣》才創八方八門拳(即八極拳),為何會在明朝即著名於世,其間頗多爭議。但為八極拳找更顯赫來歷的風氣,隨八極拳的廣為流傳正方興未艾,近來在坊間與網路上又盛傳一說,說康熙帝曾讚賞八極拳說:「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此說之意,應是指康熙帝認為八極拳與太極拳齊名且藝冠當時,但楊露禪以太極拳揚名北京非康熙帝在位時,而吳鐘與康熙帝皇十四子比試槍法才被稱為〝神槍吳〞,到吳鐘晚年才創八極拳,康熙帝如何得知並比較此二種拳,實難思議。


八極拳之教授者在推廣八極拳時,為了讓八極拳的初學者升起信心,積極為八極拳尋求顯赫身世與定位,雖然在情理之中,但是若為了尋得顯赫身世與定位就依附太極拳之盛名,恐怕只會破壞真相引起誤解,對於推廣的助益不大。作者認為,八極拳大可不必就不可考證的記載尋根,或依附太極拳的盛名來定自己的地位。各種拳術自有其拳理,而往往拳理也就是評論優劣高低的依據,並不是以較古老的拳術或者是較著名的拳術其拳理就一定較高明。相反的,武術常會因為歷代祖師心得的增補使其拳理更加完備,使得越接近近代之拳術其武學理論越高深。這一點顯示了,武術學習者不斷提出新見解的重要性。近百年來闡述太極拳拳理之著作汗牛充棟,使太極拳成為近代最多中國人學習的武術,這只可說是太極拳學習者努力著述用心經營,以此光大了太極拳,其他武術若能仿效,其實也可以為其宗派確立武術地位。


相較於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八極拳武學理論雖然尚有努力空間,但以武學內涵而論八極拳絕對可列名拳之列,只要現代八極拳學習者肯用心將學習所得闡明,豈會讓太極拳專美於前呢?作者稟性愛好武術,習拳至今雖已近三十載,最初接觸的武術即是八極拳,所以對八極拳自始至終都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作者不敢自謂已得八極拳之所有精要,但古人有云:「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加上對武藝復興的使命感,近年作者試著將自己學習及教導八極拳之心得用文字圖片表達,因為作者加諸於八極拳的理念闡揚,應該有部分別於傳統八極拳拳理範疇,所以將作者所學八極拳命名為〝格鬥八極拳〞,除了區別傳統八極拳外,並且彰顯格鬥八極拳中濃厚〝拔而擊之〞的特性,願能起拋磚引玉之效,灌溉武學研究的風氣,使武學研究更加欣欣向榮。


附註:


1.本文所有拳照均採自《格鬥八極拳之小八極拳》一書,證明作者平時之動作皆是如此,非為本文之論點矯做,讀者參照該書,當可更加明瞭。


2.吳氏八極拳之拳照節錄自北京聞雞起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版之〝開門八極拳----小架〞影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smossky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